「閱讀」和「寫作」是人類專屬的特權,我們若不使用就跟其他靈長類沒有兩樣,一個人若想任何形式的上進,光是「閱讀」和「寫作」遠遠不夠,而是必須把這兩樣提升到更高檔次:「大量閱讀」加「大量寫作」,才開始有一絲的可能性,還只是”可能”成功,不是等於成功。
閱讀是 input,寫作是 output,對一般人而言,input 比較簡單,躺在床上滑手機,捷運上看書,電腦前看這篇文章,都會比打字寫文章來的容易,看一看可能睏了就直接睡了,畢竟output 還要離開溫暖的被窩,太辛苦了,也因此大部分人會覺得「寫作」比「閱讀」難,這還用說嗎?
基本上正確,當你兩項的經驗值都很低的時候,但,當你兩項的經驗值藉由實踐逐漸升高時,這個答案就會越來越傾斜,往另一個極端移動,以目前的我來說,「閱讀的部分」開始感到比「寫作的部分」困難,因為寫出來只是反映出既有腦中想法,我思即我寫,因為你「已經知道」你要寫什麼,output 也只是自然的利用手部肌肉動作,讓那些腦中的小聲音問世,當你有足夠的寫作練習,你會發現「寫東西」真的滿簡單的,至少你不太用去「想」,一個重點足以讓你延伸。
閱讀的部分就不一樣了,光是第一步「找到好書」就困難重重,還需要一點運氣成分,首先我認為暢銷書排行榜上的絕對不會是「第一流」的好書,最多只是第二流的,暢銷書的意思就是大家都看得懂,也就等於通俗,多半是淺層的主題(大家才看得懂),無法引起深度的思想攪動,所以我們不要去「追新書」,而是要去「找出好書」,前者容易,後者困難,寶藏總在困難處。如果每年只有十本好書,那他們是哪些(不一定是暢銷書)?這才是你要去追尋的方向。
再來,看書的時機也很重要,有句話說我們要看 Just in time books, not just in case books,just in time就是說「即時」「來的剛好」的書,例如你明天要自製蛋糕,今天買一本烘培食譜,因為你正需要,所以你會認真看,然後馬上運用。很多人看書是 just in case,以防萬一,心態是我先看,但沒什麼立即性的需要,當然若你時間多,或有雜學的喜好,這樣是無彷,但我觀察到的是大家一窩蜂地看這本書,只是因為這本書很紅,但其實自己目前根本不會用到,看完就看完了,不會去做,沒有任何後續影響,就無法將此書的價值最大化。對,你發現了,看書的時機其實也像是一種機運,在對的時間點遇上對的書,才有可能改變人生,一本好的書,當你還沒準備好要看他,他是無法對你有任何影響的。
運氣成分越大,困難度就越高,以上兩個都要靠機緣,就算你兩者都符合,給你找到一本好書,也剛好是你目前需要的,但你會發現另一個難處,你也許看不懂!這很合理,要知道真正的好書他一定是有深度的,而你正需要他,表示書裡的內容是你所不知道或不熟悉的(不然你就不需要看),所以怎麼解?你必須慢慢看,我對待好書的態度並不是一口氣看完,而是看一頁→停止→想一下→消化一下→再看下一頁或看到有感覺的段落→停止→咀嚼一下→下一頁…就像品嘗人間美味一樣,我不會狼吞虎嚥,因為身為作者的我也知道,好的作者會在乎每字每句,會一改再改,所以如果書中的每個字都經過作者的精雕細琢,我們身為讀者,也應該抱持相同的態度去閱讀。當然,好書不能只看一遍,我會在看第二遍的時候同時做筆記,然後第三遍要至少隔一年以上再看,去對應成熟後的心境,好書就是有種魔力,他永不退流行,不管你在什麼時機點看,他都可和你對話,就好比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名畫,不管你從哪個角度看,她的眼睛都在看著你。
好書絕對會讓你腦洞大開,你是否能完全消化?看完後能否奉行?這才是閱讀最難之處,當你內化了以後,知識在腦中編織成型,記得把他寫出來跟大家分享,因為困難的事情你都做了,簡單的也順便做一做吧。